close

http://addons.books.com.tw/G/001/0/0010507070.jpg

作者:如茵.麥可斯 /Rune Michaels

譯者:賴婷婷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5月25日


諾貝爾少年是一個人工受精的試管嬰兒。他母親為了培育出有“諾貝爾獎基因”的天才兒童,特別向特殊的精子銀行買了諾貝爾得獎人的基因。他的諾貝爾基因沒有顯現出來,沒有隨著母親的期望成為一個天才兒童,只是個普通的孩子。他不知道父親是誰,卻以“諾貝爾得獎人父親”為效仿對象。當他知道所謂的諾貝爾精子銀行可能是個騙局,他體內流動的優良基因僅僅是個為了掩飾一個更殘酷黑暗事實的謊言;他和母親的生活加速地崩解...

我原本是被人工受精刻意培育出的『優秀人種』的議題而吸引,然而我錯了。這故事與我所預想的大相逕庭,與所謂的基因學與爭議性沒有太多關聯。

《諾貝爾少年》以第一人稱少年的角度敘述,充滿了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稚嫩的語氣。整本書讀來沒有華麗的辭藻,而是 以相當簡單帶點傻氣的句法、年輕的口吻娓娓道來他與母親相處的種種。諸如他努力所嚐試去了解的科學理論甚至是更嚴肅沉重的酗酒問題、自殺行為、家庭塵封的悲劇...等。彷彿有個年輕的聲音將故事情節轉化成一段段的影像傳送到讀者腦海,有了影像有了聲音(稚嫩的聲音)深刻地感受到他對於自己是否真的擁有諾貝爾基因的自我認知與質疑:

「我的諾貝爾基因。現在的我是真實的我嗎? 或者,真實的我應該是由諾貝爾基因所構成的天才?」

「我的父親是誰,真的重要嗎?」

「媽媽曾告訴我基因很重要,一半的我來自我的父親。......」

以上簡單的幾個句子讀來卻讓人心疼,一個應該享受天真快樂的孩子必須面對加諸在他身上“優秀基因”的壓力。甚至將精神衰弱的母親的特殊行為怪罪於自己不夠努力發展諾貝爾基因,導致母親的憤怒與悲傷。他對自己充滿了否定:

「我錯了」

「我又錯了」

「我知道我錯了」

以上句子穿插於不同的段落中,讀來令人心酸讓人好想好好的擁抱他說:孩子這一切真的都不是你的錯! 不要自責了。

我在睡前讀了前半部就迷迷糊糊地進入夢鄉,隔天早上匆忙準備上班時心裡還掛念著書裡的那個無助的諾貝爾少年怎麼了。在搖搖晃晃擠滿人的公車上依舊把書拿出來繼續啃讀,急著想知道諾貝爾少年將何去何從?會得到他冀望的快樂嗎?還是也漸漸走上精神耗弱的路?

《諾貝爾少年》的後半部情節起了個大轉折,由諾貝爾少年的一連串的夢境轉而成相當奇幻且虛虛實實交織不可分的情節。這部分轉折頗令我愕然,他在每晚每一段的夢境裡穿梭徘徊,他幾乎要停留在夢境裡不回到現實了。還是那個夢裡的世界才是他所相信的真實世界? 他終究在夢裡領悟到,一個不存在的諾貝爾父親也遠比殘酷事實要來的好。諾貝爾男孩在夢境裡所發現的『事實』是他的幻覺/幻想還是個殘忍痛心的事實? 夢裡沒有邏輯超越時空限制所挖掘出的真相,毫無現實世界的證據,是否可以當作男孩對於自己身世的解答? 我不禁納悶是作者這部分情節處理得不夠仔細還是她想留白讓讀者自己做定奪?

「因為她要生下我,就得找個理由好好愛我」                 

我以為愛是不需要理由的...

《諾貝爾少年》以一個孩子稚嫩的角度與他所面對的種種嚴肅沉重議題形成的鮮明對比讓人無比震撼(姑且不論書後半部的奇幻夢境)。這是一本很快在很短時間就可以讀完的書,但是卻讓我花加倍的時間沉澱並思考: 是不是有時候活在謊言裡比真實好? 活在編織的夢境裡比較不會受傷? 然而隨著季節的更迭年齡的增長,這樣的謊言與夢境又可以欺騙自己多久?

不論我們的基因來自於誰,我們都屬於我們自己並不屬於任何人。而那些所謂的基因並不代表我們個體,只是組成我們的物質。人類本來自地球上微小的生物 演化而成,我們終將回歸於宇宙星塵。與其自甘於被基因主窄的命運,是否更該堅強的走自己想要走的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活出自己,擺脫基因的桎梏。

 

 

 

非常感謝大塊文化出版社提供試讀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is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